近日,江苏高邮城南新区,江苏华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能电缆”)厂区内,公司董事长陶明紧紧握着东南大学方峰教授的手不放。他恳切地说:“方教授,万米深井的‘生命线’太重要了,稍有差池,就会前功尽弃。技术上的问题,全拜托你们团队了。”
眼下,华能电缆正委托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家教授团队对深井测井电缆的钢丝进行新一轮优化攻关,将抗拉强度从2360兆帕提升至2500兆帕。“这相当于用一根细丝,吊起两辆满载的轿车。”陶明手执一段银灰色电缆样品,指尖轻抚过钢丝表面,“未来,我们的目标是能突破13000米,向更深的地层进军。”
华能电缆深耕油气田勘探用电缆研制赛道。在这条赛道上,深井测井电缆就是系着智能探测仪、直抵万米地层的“信息神经”。今年2月20日,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钻探至地下10910米。承担关键数据传输任务的,正是华能电缆与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万米超高强测井电缆”。
“超深地层是另一个深邃、未知的世界。”陶明抬手按在模拟井下环境的压力仪上,145兆帕压力,是家用高压锅的80多倍;220℃高温,常规电缆下去瞬间就被“熔化”。这就好比让一个人在火山口走钢丝,还得保持呼吸平稳。
挑战新纪录,谈何容易?华能电缆研发团队日夜泡在实验室,与高校专家合力攻坚材料的耐高温、耐磨损、抗腐蚀性能。
实验室里,钢丝拉伸仪前,华能电缆总经理陶曼桦正紧盯着控制面板上跳动的数值。
“这根钢丝,现在有记号笔那么粗,目前可以把它拉细到1.26毫米,但我们还想把它拉得更细,确保每根钢丝之间的细度误差不超过0.01毫米,否则全部重来。”陶曼桦说,从她爷爷开始,就对产品的品质要求近乎苛刻。“我爷爷和我父亲一直跟我说,测井电缆就是地质学家的‘眼睛’,不容一点瑕疵。数据错一点点,井下仪器就得‘失明’。”
从上世纪90年代的1860兆帕到目前的2360兆帕,钢丝抗拉强度演变的背后,是华能电缆从地下“千米”到“万米”的“技术长征”。
“钢丝拉得越细,缠绕越密,信号传得就越快,抗拉强度就更高。向地下每多挖一米,我们的电缆就要多扛住一分考验。”在华能电缆车间,陶曼桦指着墙上的八个字说,“我们数十年如一日近乎偏执于‘专而精’,啃‘硬骨头’,就是追求‘品质于形,服务于心’。”
谈话间,华能电缆生产车间内,一道道工序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在检验环节,检验员袁芳正在对一根根线缆的精度进行测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确保从华能走出去的每一根线缆都是合格的。”袁芳语气笃定。
车间尽头,盘卷成圈的成品电缆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这一盘盘看似寻常的线缆,正牵引着中国深地勘探的“眼睛”,眺望地球更深处。
在那0.01毫米的精度之间,在一代代工人指尖传承的“手感”之中,“中国制造”的品质与匠心,正被写入万米地层中。
系统提示
暂未获得追溯平台使用权限,下载《追溯平台申请书》,填写企业信息盖章后上传,审核通过即可获得平台使用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