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有一家“不按常理出牌”的电缆企业。当别人在做常规电缆、比拼价格时,它却坚持将电缆“升级”为特种产品——防霉、耐酸碱、还能智能温控。
从2009年产值仅1000万元,到如今冲刺2025年产值4亿元的目标,它就是——秦山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扎根海盐近40年来,秦山电缆正以“产品迭代”为钥匙,打开产业进阶的新大门。
走进秦山电缆的生产车间,机器运转的轰鸣声便扑面而来。流水线上,细如发丝的铜丝在设备牵引下,被精准绞合成股,再裹上一层深色护套,转眼就变成了一卷卷粗壮的电缆,工人正忙着将这些成品打包装车,准备发往国内外客户手中。
秦山电缆技术总监黄威波走到一卷刚下线的电缆前,仔细查看样品。“以前的常规电缆大多用于普通家装和基础布线,竞争核心是价格。而现在这些是‘特种尖货’——核电站的潮湿环境需要它防霉,化工厂的酸洗车间依赖它耐酸碱。若是以前的产品,在这种条件下早就开裂或失效了。”黄威波说。
困局:常规电缆的“价格战”,利润薄如纸
“2021年之前,我们做的都是常规电缆,技术门槛低,全国大小厂家都在做。”回忆起曾经的竞争,黄威波坦言,彼时的市场像“拼刺刀”——大家都按国标生产,拼的就是价格,利润空间被压缩到只有四五个点,“就算质量过硬,也难在市场上杀出重围。”
真正让企业下定决心“求变”的,是一道困扰了20年的难题。2001年,国内某核电站找到秦山电缆:靠海厂房的电缆护套全发霉了,梅雨季节里,桥架上的电缆裹着一层霉菌,对核电安全产生了不确定因素。
可当时的秦山电缆,即便产品符合国标,也拿不出解决“霉化”的方案——材料研发是短板,没有专业团队,再着急也只能望“题”兴叹。
“那时候就明白,光靠‘常规款’走不远,必须做别人做不了的‘特种款’。”黄威波说,此后多年,企业在县科技局、科协的牵线搭桥下,多方寻找科研机构,提升研发能力。
破局:博士站“牵手”,20年难题一朝解
转机出现在2021年。当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刘体锋博士团队走进秦山电缆,听黄威波说起核电电缆霉化的困扰时,这位浙江大学毕业的博士沉思后坚定地说:“这个难题可以攻克!”
很快,刘体锋博士创新站正式入驻企业,首个项目就是“核电电缆护套防霉材料研究”。那段时间,黄威波和刘体锋的团队成了“空中飞人”——当天线上讨论配方,第二天刘体锋就从杭州赶来车间调试;为了找最优材料,他们一起跑上海、北京的技术交流会,上门请教业内专家。
“最难忘的是一次配方调试,我们按比例配好料,机器却总做不出合格产品。”黄威波笑着回忆,刘体锋赶来一看,发现问题出在“加料顺序”上——几十种高分子材料的混合顺序,差一步就差千里。调整顺序后,材料性能瞬间达标。
2021年底,能抵御潮湿霉化的电缆成功问世。当这款“防霉电缆”送到核电站试用,梅雨季节过后,护套依旧干净如初——困扰20年的难题,终于可以用国产电缆克服了。而这款产品的诞生,也为秦山电缆打开了“特种电缆”的大门:“有了博士团队的技术支撑,我们敢接‘别人不敢接的单’了。”
进阶:从“按标生产”到“定制研发”,特种电缆成“香饽饽” 防霉电缆的成功研发,推动秦山电缆在创新路上不断向前。在科研团队的助力下,企业陆续攻克了电缆在极端环境下的耐久性难题,衍生出耐酸碱电缆、高柔耐磨电缆、智能温控电缆等一系列特种产品。
这些“特种电缆”不仅解决了客户的“急难愁盼”,更让企业的利润“跳级”——利润率比常规电缆高出20%,特种电缆占比也提升到总产量的两成。
“以前是‘客户要什么,我们按国标做什么’,现在是‘客户有难题,我们研发什么’。”黄威波说,这种转变让“秦山牌”在客户心里的分量越来越重。
扎根海盐:协同生态再发力,冲刺4亿目标
秦山电缆的进阶,离不开海盐的“产业沃土”。作为扎根海盐的企业,它一边依托博士创新站“引智”——研发人员从20人扩到30余人,申请专利40余项,参与制定1项国标、1项团标;一边与本地生态“协同”——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秦山核电合作开发“智能感温柔性电缆”。 如今,秦山电缆的产品不仅覆盖国内32个省市,还打入东欧、亚非拉市场,年出口额超亿元。黄威波表示,今年企业又投入百万元更新高精度设备,聚焦PVC高分子材料、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的超柔耐磨电缆研发,“机器人的机械臂频繁转动,电缆寿命是关键,我们要研发出能用更久的产品。”
从“常规款”到“特种款”,从“拼价格”到“拼技术”,秦山电缆的故事,是海盐企业以产品创新驱动进阶的缩影。“下一步,我们还要把常规产品的性价比再提一提,把特种电缆的品类再扩一扩。”谈及2025年4亿元的产值目标,黄威波充满信心。
系统提示
暂未获得追溯平台使用权限,下载《追溯平台申请书》,填写企业信息盖章后上传,审核通过即可获得平台使用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