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线缆网欢迎您!

免费注册

英伟达新一代AI芯片引领高速线缆市场,铜材料打通连接器技术路线

英伟达 CEO 黄仁勋发布最新一代 AI 芯片架构 Blackwell,首款 Blackwell芯片 GB200 采用铜缆连接成为一大亮点,牵动市场神经。因速率更快且价格更低,采用铜缆连接未来将是数据中心发展的方向。

我国在铜连接传输领域也有较早的发展,目前已经有多家公司的产品投入使用,例如立讯精密的 Highspeed 铜连接器以及线束产品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并且在海外市场也有较大发展,兆龙互连的高速无源铜缆产品(DAC),在交换机、服务器应用时,其功耗在 0.1W 以内,广泛应用于存储区域网络、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机连接,可有效降低数据中心建设运维成本及制冷能耗。后续随着英伟达带动的市场热度将会有更多的企业采用铜连接背板,带动产业链发展!

英伟达革新技术,连接器市场掀起革命

板对板连接器是消费电子产品关键零件,这种技术使用铜作为连接材料,以实现 GPU 与 NVSwitch 之间的高速互联。采用铜连接的方式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达到更高的效能。

这种铜连接技术在市场上受到关注,因为它可能预示着未来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硬件的设计趋势,特别是在成本效益和性能提升方面。此外,这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可能对高速连接器市场产生影响,带动相关需求的提升。

连接器市场广泛,下游需求众多

此次英伟达带火的只是服务器铜连接,但是连接器市场十分广大,从汽车到半导体都需要连接器器件,而英伟达带火铜连接的技术路线后,未来将会催生新的铜连接市场以及原有连接器的大规模替换市场!

汽车是连接器最大市场,智能驾驶还将继续扩大需求

汽车领域是连接器目前第一大应用领域。根据相关数据,推算 2021 年汽车连接器的市场规模约为 170 亿美元,预计 2025 年全球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将达到194.52亿美元。

中国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与全球走势基本趋同,预计到 2025 年中国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将达到44.68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的22.97%。

在汽车智能化趋势下,为实现更优异的 ADAS(驾驶辅助系统)功能,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感知器件的单车需求量将增加,数据高速传输的要求也相应提升。

根据数据显示 2021 年全球 ADAS 市场规模约为 275.2 亿美元,预计2021-2028 年将以11.4%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

5G 网络仍然加速发展,通信需求带动连接器市场

通信领域为连接器的第二大应用领域,通信行业对于连接器的具体需求主要是网络设备、网络基础设施、电缆设备等方面,其中网络设备应用主要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等,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应用包括通信基站、基站控制器、移动交换网络、服务器等。

与此同时,5G 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加速发展,全球各国均将 5G 作为数字经济战略优先发展的领域,普及 5G 应用,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根据全球移动设备供应商协会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底,全球已有 145个国家/区的 487 家运营商正在投资 5G,包括试验、规划、网络部署和启动等,对比2020年底的412 家运营商有所增加。预测,至2025年,5G将占全球连接的20%,2020至2025年全球运营商在移动通信资本支出约1.1 万亿美元,其中80%将用于5G网络,以支持网络技术的更新迭代。

AI 行业蓬勃发展,跨国公司加大投入

随着 AI、大数据等技术的蓬勃发展,制造业升级对工业互联网的需求,以及元宇宙、智能城市等新概念的兴起,市场对服务器、云基建的需求持续提升。全球互联网厂商的资本开支水平持续提升,以亚马逊、谷歌、微软、Meta 为首的等海外互联网厂商近年来资本支出水平持续提升。谷歌预计 2022 年投入 95亿美元用于建设美国办公室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中心建设。

同时由于英伟达的技术路线确认,目前铜连接传输速率较高,很多服务器、算力中心的连接器也将迎来更新换代,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市场需求。

连接器重心转移到中国,市场增速超过 20%

随着全球连接器的生产重心转移至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连接器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之一。2021 年全球连接器市场规模为 779.91 亿美元,同比增长 24.3%,中国连接器市场规模为 249.78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8%,占全球连接器市场的 32%,规模居全球第一,而且众多企业在铜连接方向早有储备和发展,目前也处于第一梯队。

投资建议:英伟达 GTC 带火了铜连接概念,连接器一直以来在众多领域中都有着应用,但是技术路线较多,随着英伟达尝试在算力领域目前铜连接+独特架构的模式可能会在一段时间成为主流,这将带火连接器的市场概念热度,最近可以关注这一新兴概念,同时铜价近期也处于攀升走势,材料端的机会也可以适度斟酌考虑。

【免责声明】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线缆网"的作品,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线缆网”!凡本网站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线缆网)”的作品均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网站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400-107-5009。
- 分享 -
点赞

系统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