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线缆网欢迎您!

免费注册

【中国线缆名人堂】‌中国工程院院士雷清泉

在中国电力与绝缘材料科学的发展历程中,有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不仅在高电压技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不懈的科研精神推动了我国线缆材料,特别是聚合物电介质材料的技术进步。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电气绝缘技术专家——雷清泉。

持之以恒,走创新之路

雷清泉于1938年7月出生于四川岳池,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1962年—1981年,在哈尔滨电工学院工作;1981年—1983年,被公派到西德汉诺威大学(Universität Hannover)留学;1993年被聘为日本大阪大学客座研究员。这段国际化的学术经历为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科研视野。

雷清泉院士的职业生涯贯穿于多个重要学术机构,他曾担任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西安交通大学双聘教授、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以及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的学术足迹横跨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界,始终致力于将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雷清泉院士的研究领域聚焦于工程电介质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尤其在纳米复合电介质、聚合物绝缘材料及其在高电压工程中的应用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雷清泉院士率先将热激电流技术引入绝缘高聚物的研究,通过分析电子运动规律和载流子输运特性,揭示了材料耐电老化机制,为聚合物材料的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成果获国家机械工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和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02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发明了共缩聚制备新型聚省醌自由基高分子粉末材料的新方法,发现了其独特的导电规律,并成功研制出压力-温度双参数传感器。这一成果解决了半导电高分子粉末材料在传感器领域长期未突破的技术难题,成为该领域的开拓者。雷清泉院士在纳米电介质领域提出了前瞻性的科学问题。2009年,他主持了第354次香山科学会议,首次提出“微观结构—介观结构—宏观性能”三者之间的关联理论模型,为纳米电介质研究指明了方向。2017年,他在无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创新性地提出了“纳元胞”和“超绝缘体”概念,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理论,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Nano Energy》,成为该领域的里程碑式突破。

传承知识、提携后生

雷清泉院士的学术影响力不仅体现在科研成果上,更体现在他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深远贡献。他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人,推动哈尔滨理工大学获批电介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工程电介质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此外,他还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国家973计划等,为我国电力设备绝缘技术的升级提供了关键支撑。

在产学研结合方面,雷清泉院士于2001年创立了哈尔滨理工大学长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他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框架已成为我国纳米电介质研究的指导性纲领,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曾在学术报告中明确指出,过去十几年我国电介质储能领域的发展路径正是沿着雷清泉院士的规划推进的。

雷清泉院士始终坚守教育一线,60年如一日地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他强调“夯实基础、求实创新”,倡导“远见卓识、厚积薄发”。他提出的“学科建设需凝练方向、发挥特色,科研项目需整体支撑、追求质变”的观点,为高校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即便在80岁高龄,他仍坚持为本科新生作入学教育讲座,用自身经历激励青年学子投身科研事业。

“兴趣,励志,奋斗,无悔”

雷清泉院士被分配到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座右铭是“兴趣,励志,奋斗,无悔”,这激励着他勤奋求学、勇攀科学高峰。在留学西德期间,他亲眼看到当时祖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悬殊差距,立志回国后“只做第一,不做第二”。

步履不停,艰苦奋斗,雷清泉院士的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他于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受聘成为青岛科技大学全职院士,2021年荣获“中国电介质物理终身成就奖”。他的学术专著《高聚物的结构与电性能》《工程电介质的最新进展》等已成为领域内的经典文献,被广泛引用。

作为中国电气绝缘技术的奠基人之一,雷清泉院士以“锲而不舍”的精神、“追求第一”的信念,为我国电力与材料科学的发展树立了标杆。他的科学思想和创新实践,不仅推动了纳米电介质理论的突破,更在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雷清泉院士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一生,是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一生。从聚合物绝缘材料的微观研究到纳米电介质的宏观理论构建,从实验室的严谨探索到产业化的实际应用,他始终站在科学前沿,以卓越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书写着中国电气绝缘技术的辉煌篇章。他的精神与成就,将继续激励新一代科研工作者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免责声明】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线缆网"的作品,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线缆网”!凡本网站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线缆网)”的作品均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网站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400-107-5009。
- 分享 -
点赞

系统提示

暂未获得追溯平台使用权限,下载《追溯平台申请书》,填写企业信息盖章后上传,审核通过即可获得平台使用权限。

审核未通过
原因:{{fielText}}
如有疑问请联系400-107-5009
点击下载《追溯平台申请书》
点击上传(Word/PDF格式)
提交申请
审核中
请耐心等待,如有问题联系
400-107-5009
未获得权限
该子账号未获得平台使用权限
请联系企业主账号分配权限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