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正式发布《江西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5年版)》,江铜江缆公司自主研发的《220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凭借其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成功入选。
从企业重组到成为行业标杆,江铜江缆用四年攻坚,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技术破壁:三大核心工艺筑牢“江西芯”
超高压电缆是电力系统的“血管”,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电网系统的安全性与能效等级。过去,该领域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复杂的导体结构设计、严苛的工艺控制、苛刻的可靠性要求,成为制约电力装备自主化的“卡脖子”环节。
如何突破这些技术壁垒,江铜江缆组建项目攻坚团队,聚焦三大技术核心开展攻坚:
220kV交联聚乙烯分割导体技术,让“电力高速”更畅通。超高压电缆的载流量与导体性能直接相关。传统单芯导体存在集肤效应显著、电阻损耗高的痛点,江缆创新性提出“多分割扇形导体+紧密绞合”结构设计,通过优化分割数量、角度与绞合节距,使导体电阻优于国际标准,同时解决了大截面导体成型时的应力集中问题。这一技术突破,让电缆在长距离输电中能量损耗显著下降。
三层共挤超洁净交联偏心控制技术,让“毫米级精度”成为常态。超高压电缆的绝缘层必须做到“零缺陷”,否则可能引发局部放电甚至击穿事故。江缆采用三层共挤工艺绝招,借助设备集成高精度温控系统及多螺杆协同挤出等技术,确保绝缘偏心度控制优于国网标准。更关键的是,团队攻克了交联过程中杂质残留难题,通过超净车间环境控制、材料预处理工艺优化,其性能经专家评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大长度陆地电缆制备技术,让“巨无霸”电缆“服服帖帖”。220kV电缆单根长度可达1.4公里,重量超40吨,传统工艺易出现绝缘层与导体粘连、冷却不均等问题。江缆创新采用“分段式冷却+智能张力控制”工艺技术,确保电缆在冷却过程中直径偏差不超过0.5%。同时,针对陆地电缆需适应复杂敷设环境的特性,团队优化了铝护套层结构设计,使电缆弯曲半径从传统的20倍外径降至18倍,大幅降低了施工难度与成本。
四年淬炼:从实验室到千公里应用的跨越
项目启动之初,团队面临设备依赖进口、工艺参数空白等多重挑战。“我们组建了由公司领导挂帅、科研技术人员组成的攻坚小组。”江缆总经理助理刘长荣回顾道,“仅实验记录就写满了20多本笔记本,绝缘材料热老化试验就做了10000小时,相当于模拟25年运行环境。”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成功的关键。江缆联合南昌大学、上海电缆研究所攻克关键技术,建立起包含4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的知识产权体系。
技术的价值在于应用。2023年,产品在惠州大亚湾埃克森美孚220千伏变电站工程首次应用,以零故障运行获“卓越质量供应商”称号;随后复制到国家电网、中国电建等项目,且运行稳定。2025年4月,专家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220kV高压输变电电力装备核心部件》技术成果属国内先进水平。
产业升级:从“制造”到“智造”的蝶变
走进江铜江缆超高压数字化车间,蓝光闪烁的电子大屏实时跳动着生产数据,AGV无人搬运车沿着既定轨迹穿梭不息,智能化生产线如巨龙般蜿蜒盘旋。
四年前,这里还只有一条尘封8年的老旧生产线。从2021年重组后首根110KV电缆下线,到如今220KV产品远销印尼、中标国家电网多个项目,江缆人用科技创新完成了惊人的“三级跳”。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制造体系的全面升级。江铜江缆引进2条德国TROESTER500kV VCV 超高压生产线,打造了全国电缆行业首条60吨级重型AGV智能物流系统,建成了江西省首个电缆“5G全连接工厂”,并利用厂房屋顶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超600万度,实现绿色生产。
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深度融入研发、生产、质检、物流全流程,不仅保障了220kV产品的卓越品质与一致性,也为未来更高电压等级和新型环保绝缘材料电缆的研发量产奠定了坚实的“智造”基础。
“我们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全力攻克500kV及以上超高压电缆技术壁垒,加快推进环保型110kV聚丙烯(PP)绝缘电缆的产业化进程,实施产能倍增计划,抢占超高压市场制高点。”江铜江缆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决心。
系统提示
暂未获得追溯平台使用权限,下载《追溯平台申请书》,填写企业信息盖章后上传,审核通过即可获得平台使用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