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制造业是人工智能应用的最佳场景。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推动生产制造的“人机料法环”要素体系从静态配置向动态自组织的智能范式跃迁,生产制造系统向自主感知、协同决策、实时演化的智能体生态系统转型。这一变革将重构制造业底层运行逻辑,成为构建智能制造体系和夯实制造强国竞争力的关键引擎。
从企业实践看,人工智能赋能“仿真验证、制造装配、运维管理”的生产全链路。在仿真验证上,企业在船舶、高铁、汽车等领域,应用智能设计,对研发制造进行虚拟仿真优化,有效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高产品性能;在制造装配上,我国人形机器人实现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化商业落地的关键突破,正加快部署应用;在运维管理上,企业利用智能视觉系统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加强物料优化管理,动态检测产品缺陷,进一步优化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的精准性和高效性。
当前,人工智能赋能生产制造系统持续迭代显现出巨大的潜力,线缆产业及市场的反馈也逐渐印证着这一趋势。
近日,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2025年首批浙江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典型案例”,旨在聚焦AI技术在制造业核心业务流程和场景中的实际落地应用,重点突出通过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来解决行业、企业堵点痛点问题,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路径模式,在重点行业领域形成一批高价值、示范性强、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场景。东方电缆的《AI表面缺陷检测系统在线缆行业的大规模应用》入选典型应用实践案例。
此外,东方电缆打造的“未来工厂”,是浙江省首批数字化“未来工厂”,也是国内唯一具备户外海洋模拟试验场的高端海洋能源装备系统智能化“未来工厂”。工厂占地500亩,配备20000吨级专用码头,拥有国内最大的智能托盘,可承重10000吨。“未来工厂”的投用,使得东方电缆实现传统制造向数字化的成功转型,打造出了国内电缆行业的智造新模式,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全面提升我国海洋领域高端能源装备的国际核心竞争力。
在宜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的“人工智能赋能宜兴线缆企业十大典型场景”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从智能质检到柔性生产,从能耗优化到供应链协同,AI技术正以“无形之手”打通线缆企业提质增效的任督二脉。(点击阅读更多)“这些不仅是技术应用的展示,更是产业迈向高端的路线图,通过重点打造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工厂建设范式,助力线缆产业实现从规模优势向技术、质量、品质优势的全面转变。”宜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随着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化,宜兴线缆产业实现了诸多突破:生产设备通过智能互联“开口说话”,质量管理借助AI预测“未卜先知”,研发创新也迈向新高度。“企业智慧化转型意识越来越强,并初显成效。今年有100多家企业正在申报省先进智能工厂,其中线缆企业占比近三成。”宜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阶段,宜兴将以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的融合应用为主线,以场景应用为牵引梯度推进,打造人工智能特色应用创新高地,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利用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技术,加速产品迭代创新与服务优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线缆产品质量是线缆产业的生命线,为提升线缆行业质量检测的效能,针对传统质检工作缺陷复杂多变、检测难度大,现有质检手段有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现有质检方案检测精度不足,影响产品的合格率等问题,基于AI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等技术的智能质检逐渐火热。该技术可做到多维度覆盖,实时高精度检测,解决人工抽检抽样比例低、漏检风险大的问题,帮助质检升级,实现降本增效。
据浪潮软件集团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开发的星耀线缆工业质检系列产品可广泛适应线缆生产检测复杂场景和精密检测要求。除了电力线缆,在海缆、航空线缆、光缆、新能源汽车导线、石油测井线缆、核电领域以及许多其他特种线缆的检测中,提供一体化智能工业质检解决方案,实现了线缆生产全工序的智能化检测覆盖。
该产品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高分辨率工业相机和AI深度学习算法构建“视觉检测眼睛和大脑”,产品可在线缆生产流水线中实时捕捉线缆表面缺陷、关键尺寸等核心数据,再通过预训练的算法模型(已学习数十万组线缆合格/缺陷样本)快速分析,500毫秒内可完成20多类常见缺陷的精准识别。
从未来趋势看,大模型、智能体与元宇宙等新兴技术将不断重塑“人机料法环”的要素配置模式。站在制造强国建设的新起点,线缆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正在狠下功夫,多方联动,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积极培育企业的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业态,抢占新工业革命制高点。
系统提示
暂未获得追溯平台使用权限,下载《追溯平台申请书》,填写企业信息盖章后上传,审核通过即可获得平台使用权限。